
10月14日,第二届世界汉学大会在上海开幕。新华社记者陈浩明摄 新华社上海10月15日电 题:穿透历史、连接当下:中外学者齐聚上海重新定义“为何中国” 第二届世界汉学大会14日在上海开幕。约500名中外学者专门以“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为主题,重新解释“为什么是中国”。多位知名学者在主论坛上指出,中国研究“正在变得更加全球化”。面对各种挑战,当今世界更加渴望了解中国、向中国学习。然而,今天的中国仍然没有被世界充分了解。了解中国、问中国、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有利于人类共同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 - 了解中国一段时间以来,“有关中国的问题”很流行。为什么是中国?中国式现代化的优势是什么?与会国学专家认为,回答“中国问题”,需要追根溯源、追根溯源、深耕国学。 “国学全球化是必然趋势。”英国著名作家、评论家马丁·雅克在会议发言中指出,他观察和研究的中国研究正在进入2.0版本。 “中国研究不再以西方为中心。” “南方国家也以中国和中国的叙述为基准,这与西方一些带有偏见的讨论完全不同。” 10月14日,第二届世界汉学大会在上海开幕。新华社记者陈浩明摄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礼表示:“随着中国研究越来越成为一种叙事性的研究,在国际上闻名,可能是一种遥远的看法。要拓展国学研究,做学之道就是立足华夏大地、超越中国场景。”林尚礼认为,只有将研究“嵌入”五千年绵延文明、超大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重场景”,才能了解中国、解释中国、造福人类。——首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举办时关于“人”中国的问题 2004年的上海,出席论坛的嘉宾大部分是传统意义上的国际汉学家。到2023年首届世界汉学大会·上海论坛召开时,将对“以中国为方法”产生新的思考、新的讨论。德国著名汉学家史汉伟是世界汉学大会的老朋友。 2023年,他在会议上建议欧洲人也应该站稳脚跟这是向中国学习的新“长征”,就像中国向欧洲学习一样。本次大会,他再次来到现场,真实感受了世界各国汉学领域的现代发展与变革趋势。 10月14日,与会嘉宾听取会议情况。新华社记者 陈浩明 摄 特别定制的“式中国” 此次“现代化”访问中,更多来自南半球国家的中国研究专家结合实地考察经验,共同聚焦探索“中国方案”中蕴含的全球治理理念和方法。 这就是“一切为人民服务”,这才是真正的“执政之道”。阿根廷学者马浩恩对“中国计划”与当前拉美产业政策、区域经济的“相似性”表示担忧一体化和技术升级。他认为,我们不能停止纸上谈兵,但我们必须了解中国人的想法,学会用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为重新思考拉美自身发展道路——取长补短、走向未来——提供更多启示。主论坛上,众多中外嘉宾畅谈“人类站在新的十字路口”,国际社会持续关注“中国道路”和“中国方案”。 “纵观古今,国学是一门面向未来的科学。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院长范永鹏认为,只有不断提高国学体系知识,在学术上深入了解中国,才能更好地用中国智慧、中国思想为世界做出贡献。10月14日,与会嘉宾聆听会议时。复旦大学校长吉亚意大利威尼斯人表示:“温故知新,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喜欢阅读中国古代经典,他们吸收的中国人包括渴望和平、讲求中庸之道,也包括积极开放、勇于面对未来的精神。”林尚礼认为,面向未来的中国学研究应具有“贯通古今的广度”和“探索中国道路文明内涵、探索中国道路的全球价值的深度”。希腊西马其顿大学年轻教授康斯坦丁诺斯表示,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不仅是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精神探索的不邪恶动力。在这个时代,你必须去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