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规划年。新年以来,经济工作九项主要任务深入推进,取得务实成效。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稳中求进,凝聚合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本期,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战略研究所市场流通与消费研究室主任易少华给出了“大力加强消费,提高投资效率,全面扩大内需”的定义。 【文字稿】大家好,我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战略研究所的易少华。我想先问一下大家,ka最近参加过消费品贸易吗?相信很多朋友都被这波“国家补贴”吸引了折扣!也许有些人在盛夏到来之前就赶紧把冰箱、空调换成了新的。你身边刚刚高考完的学生朋友,马上用“国家补贴”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吗?据商务部统计,7月份,今年有超过6600万消费者通过贸易方式购买了12大类生活用品,总计超过1亿件。此外,手机等数码产品销量超过7400万台。回收或换新电动自行车超过900万辆,是去年数量的六倍。 “以旧换新+国家补贴”极大地刺激了全国消费的繁荣。它不仅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消费市场的活力,也看到了消费结构的优化。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既是家庭的事,也是家庭的事。国事。特别是当前,国际形势复杂严峻,外需不确定性加大。注重促进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增长,是调整经济经济周期、提高防范风险能力、增强经济发展自主权的关键。今年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消费作为经济增长“主引擎”的作用更加凸显。那么今天,我们的消费发生了哪些变化,存在哪些潜力呢?从“想买”到“连接”,中间的桥梁就是收入。作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2024年我国人均总收入将突破1.3万美元,达到高收入国家门槛的95.4%。居民消费从“有”转变为“好”甚至“好”消费内容、消费结构、消费方式、消费取向发生深刻变化。从内容上看,过去我们的消费主要以购买商品为主,现在变成了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并重。以休闲娱乐为代表的服务消费增速高于商品消费。从消费结构看,智能、绿色升级产品消费占比快速提升。到2024年,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可穿戴设备市场,占全球出货量的30%。在消费方式方面,线上线下融合已成趋势,新业态、新场景、新模式成为新消费增长点的重要载体。如今的消费取向也从聚焦功能功能转向社交娱乐和情感价值,实验性互动消费已成为新趋势。在这些变化的背后,有两类人发挥了特殊的作用。首先,以Z世代为代表的青年群体成为新兴消费群体。这个群体成长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拥有相对富裕的生活环境。他们更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精神上的满足。他们的消费需求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的特点,他们的消费行为更加注重情感价值的满足。另外一个消费能力很强的群体就是我们银发群体。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已达22%。这一代老人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长大的。他们经历了知识经济和数字经济时代。他们有比较强的e有经济基础,但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受教育欲望——好奇心。他们有精力、时间和想法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带来了消费市场的巨大缺口。从消费市场来看,如今县域消费的需求缺口仍然较大。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更多人回流县域,电商平台不断涌现,新的消费业态逐渐涌现。同时,城市居民对田园风光、风土人情的渴望也带动了县城消费逐步升级,县城所需水平仍需满足。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促进消费,提高投资效率,全方位扩大内需。一方面,我们需要使用宏pol帮助群众“开放经济”,让老百姓的钱包更大、负担更轻,让大家更有信心“买买买”。另一方面,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优化产品、创新服务,以优质供给满足、引导、拉动需求,从而开辟更广阔的消费蓝海,让内需这个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更加强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