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大省转型正在发生变化,“新山西”呼之欲
山西作为全国第一个全面系统支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肩负着引领国家能源革命的战略使命。长期以来,这片被誉为“煤海”的土地以稳定的能源供应支撑着国家工业化进程,但也面临着资源依赖、产业单一、生态约束等结构性问题。转型之路考验决心,更需要智慧。近年来,山西以早走长远的姿态,在传统产业升级、新生产力培育、创新生态建设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走出了一条多元合作、绿色低碳的转型之路。一个与“煤炭一统”的刻板印象截然不同的“新山西”即将出现。 11月中旬,泰由山西省委网信办主办、帕佩尔新闻社承办的第二十届全国网络媒体“走向健康,澎湃动力”山西行代表团访问元、晋中、吕梁等地,就是这一全球创新实践的生动缩影。通过这些,我们可以更具体地探讨:面对资源化转型的伟大倡议,山西的解决之道是什么?三晋大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01、寻找转型之路 放眼世界,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的主要主张不再是准确把握“维持”与“破坏”的辩证关系。对于山西来说,煤炭作为国家能源安全压舱石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转型并不意味着“脱煤”,而是推动产业从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转变,煤炭从初级燃料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变。这个想法很明确晋中市寿阳县在传统“煤城”中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煤炭相关产业提质增效。例如,山西交控集团位于该县台金综合开发区的钢铁数字化加工基地,引进30余台国产智能数控设备,机械自动化率达到95%。其带来的改造效果立竿见影:人员投入减少60%,生产效率提高3倍,年加工钢材达到10万吨,产值2亿元。成功入选交通运输部智慧交通试点项目。这种“数字化+制造”模式,使燃煤产品实现了从“一次加工”到“精密制造”的跨越。发现回收新价值,用心建设“吃掉一切、压榨一切”的新产业生态,是山西传统产业转型的又一动力。以介休开发区为例,可口可乐“LNG联产氢能减碳”项目焦炉煤气将工业废气转化为绿色能源;茂盛、宏安等企业利用干熄焦余热发电,年发电量可达12亿千瓦时;鲁鑫垃圾处置项目将焦化危废转化为工业级氯化钠,形成资源闭环……技能是煤炭产业循环创造新价值,大幅提升传统产业含金量和附加值 2025年3月,山西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研发的南极首个大型新能源系统在中国秦岭开展。能源互联网 网络研究院供图 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山西也在不断致力于新能源体系建设,推动集中式风电、光伏发电做大做强,分布式风电、光伏发电做优做优。还持续推进氢能、地热能、生物质能发展,绿色电力输送量继续位居全国第一。例如,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在晋北、晋西等地区大规模部署,氢能产业与煤炭产业融合发展,最终形成“化石能源清洁利用+可再生能源协调发展”的能源格局。截至今年9月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占比山西省达到54.55%,也促进了能源消费结构的显着优化。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逐年下降。 “十四五”前四年,山西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预计累计下降16.1%,超额完成国家目标,位居全国前列。此外,我们还将加大关键技术自主研发力度,进一步提升在能源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地位。例如,位于太原的潞安化机集团近年来打破了国外煤炭市场垄断,成功实现了当地气化设备从跟随、并跑到领先的转变。目前,公司主打产品“金华炉”已牢牢占据全国煤制气设备市场份额前三名,n 成功出口海外市场。 11月10日,六安化机智能仓储中心运行顺利。澎湃新闻记者 王觉伟 摄 除了能源领域,山西其他特色传统产业也在转型中涌现新机遇。杏花村汾酒、定襄法兰、太古马钢、万荣外加剂、怀仁陶瓷、平遥牛肉推手、齐县玻璃器皿、清徐陈醋、山岗中药材、代州黄酒苏麻泊等近年来通过技术创新、公共平台建设、品牌推广和融合发展,焕发出新的活力。以酒为例。在汾阳市,杏花村汾酒专业小镇推动葡萄酒产业从单一酿酒厂向“葡萄酒+文化+旅游”全链条演进,勾勒出千亿级产业集群规划。作为全国最大的淡味生产基地,芬妮ang已有6000多年的酿造历史。葡萄酒产业贡献了当地50%的GDP、60%的税收和40%的就业岗位。 2024年,葡萄酒总产值将突破270亿元,总收入达到372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6.6%,成为地方经济的绝对支柱。但这与“一杯酒”无关。在拓展产业链方面,汾阳构建了“上游种植——中游酿造——下游文化旅游”的完整生态。上述连续8年出台扶持政策,对集中、间作高粱每亩补贴305元。 2024年,种植高粱12万亩,产量4.4万吨,带动家庭人均收入增加1500元,实现“粮消汾酒”与“农民增收”双赢;中游支撑汾酒龙头业务集团扩大产能和仓储,支持和引导汾阳王、新津上酒厂、汾河酒厂、汾云等一批企业在保持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进行酿酒升级改造;下游建设总面积5000公顷的杏花村酒文旅一体化项目。按照“一点、两轴、三片区”规划,建设汾酒大道、诗酒文化园等载体,将千年酿酒文化转化为实验性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旅游资源。综上所述,山西传统产业转型主要衍生出立足比较优势、拓展价值链的基本逻辑。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基础上,通过创新技术提高效率,拓展产业链和价值链,在绿色、智能、品牌等方面寻求突破。本次转让深挖有用资源价值、细化核心业务、讲老传统“新故事”的形成路径,不仅保证了经济转型的稳定性和发展的稳定性,也为其他领域的各项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02、全面转型 如果说传统产业升级是山西转型的压舱石,那么新生产力培育就是驱动未来的引擎。近年来,山西摆脱“以煤为主”的思维定势,在智能制造、数字经济、文化旅游产业、特色农业等领域发力,逐步形成多点产业支撑、优势互补的新型产业格局。山西的工业名片也因此变得更加丰富、立体。太原百信公司生产线是八条整机之一全国拥有新川全部资质的企业。百信公司供图 在晋中城市群,智能制造正在成为产业转型的主引擎。 2024年,太中轨道公司荣获全球铁路行业首个“灯塔工厂”称号,标志着山西制造板块已达到全球智能制造最高水平。公司在制造和制造领域融入了40多项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尖端技术,通过人工智能和柔性自动化技术,使缺陷率降低33%,单位成本降低29%,产量提高33%,生产效率全球领先。同时,高速飞行汽车全尺寸试验线实现首次低真空超导悬浮导航,展现了山西在高空飞行领域取得的重大成果。终端设备制造。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如今的山西不仅是能源大省,而且正在悄然转型为“算力大省”。截至今年7月底,全省已累计建设5G基站11.5万个,每万人33个,位居中部六省第一。 “十四五”以来,山西算力中心机架规模达到51.4万个标准机架,智能算力规模达到32EFLOPS,算力综合指数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8位,超过GDP排名。正是得益于这一计算资源,山西数字产业化近年来也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例如,通过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支持创建59个国家级和省级人工智能创新载体、2个大型垂直创新载体。完成国家注册的工业企业。此外,还大力发展第三代半导体、智能终端、微剧、数据标注等新兴产业。今年1-10月,山西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六大百亿规模产业收入实现20%以上增长。这波算力浪潮也给传统产业转型带来了新的可能。例如,通过“数据倍增、智能化改造”行动,山西累计建成智能煤矿300个,工业企业关键流程数字化控制率达到65.6%。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释放出巨大的乘数效应。市场主体结构的变化是观察当地产业转型最容易理解的指标。在近年来,高新技术企业对山西的积聚影响不断显现。到2024年,山西将培育新型高新技术企业1599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26家、“山西优质产品”国内外知名人士120名。产品方面,手撕钢、轮钢等特种钢材,T800、T1000等高端碳纤维,8英寸碳化硅基板等半导体产品广泛应用于高端装备、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领域。宝武太钢不锈钢精密带材有限公司生产手撕超薄精密不锈钢。新华网图片 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数据是,今年前三季度,山西非煤产业增加值占全市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4.9%。增长2.2%,带动限额以上城市工业增加值规模增长1.5个百分点。其中:电气机械及装备制造业增长334.8%,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228.9%,医药制造业增长26.3%,电力工业及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3.0%。这表明,除了煤炭工业基础外,山西工业发展新动能正在加速涌现。文化旅游产业是山西又一个潜力巨大、蓬勃发展的“新产业”。长期以来,山西在全国文化旅游版图中的地位并不强。但就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资源而言,山西绝对称得上是“富矿”。 “四十年看深圳,一百年看上海,一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陕西,五千年看山西”外界普遍认为,这直接体现了山西在中华文明版图上的独特地位。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初,山西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1处,居全国第一,占全国总数的10%以上。其中,古建筑420处,占79%,居全国第一;对外开放221处,居全国第一。其中,云冈石窟、平遥古城、大同古城等都颇有名气,但山西在这方面的实力依然不言而喻,比如文旅名气不大的运城,就有102个国保单位,是全国国保单位数量最多的地级市。一直被困在“资源丰富、资源丰富”的问题上。一方面,由于“煤炭大省”的标签太鲜明,外界对山西的印象长期停留在“黑、粗、重”的层面,忽视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正如一位智者指出的,由于管理体制等因素,“软环境太硬,硬环境太软”,包括景区配套设施有些落后、服务质量低、业态单一等,这些都限制了文化旅游的吸引力,近年来,山西一直在用制度改革突破发展瓶颈,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真正从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跨越。在仅占全国1.6%的土地上打造“城乡一体”的旅游新格局,建成黄河、长城、太行3条第一旅游线路,4A级及以上景区已实施5G网络。整个范围、旅游厕所、停车场、标识牌等基础设施将持续升级;在优化软环境方面,建立了以游客为导向的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打造“旅游”智能化服务。 “手机山西”落地,发放旅游消费券、门票优惠等惠民活动全面启动。拥有1500多年历史的孝义老城成为新的打卡地,展现了孝义文化的根源和灵魂。孝义市委部门供图。此外,更多的千年文化遗产可以通过技术加固和技术“复活”。业务创新。例如,介休后土寺作为“三晋琉璃艺术博物馆”,通过AR技术、古装旅游摄影、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等形式,让游客沉浸在琉璃文化之美; “跟着悟空去山西”等创意营销活动,为息县小西天、应县木塔等景区带来了流量……事实证明,这些努力正在得到回报:2023年以来,山西省主要景区不断实现游客接待量、门票收入、营业收入双增长。除工业文化旅游外,山西在特色农业、现代消费品等领域也取得新突破。大闸蟹、三文鱼、火龙果等特色农产品在山西落地生根,打破了“山西只有小米、红果”的传统认识。“中国厨师之乡”汾阳,通过标准化建设和人才培养,打造了山西菜的代表盛宴“汾阳宴”。厨师团队遍布全国乃至世界,“汾州宴厨师”入选国家劳务品牌……另一个有助于打破外界对山西刻板印象的数据是,2024年山西出口电动汽车、锂电池、电动车“三新”山西路桥打造现代交通产业集群,利用机器狗执行生产巡检等任务 目前,山西已建成特钢材料、新能源汽车、新型碳基材料等16条重点产业链,并通过梯度培育机制,支撑102家链条核心企业、289家专精特新企业。协调发展。这些产业结构的发展,不仅降低了对传统一次能源产业的依赖,还提高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更加可持续的新动力,有效重塑了山西的对外形象。 03.软实力也需要改变。无论是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还是新生产力的培育,“创新”始终是唯一的主题。然而,对于山西这样的资源型地区来说,转型发展的最大挑战在于创新要素缺失、体制机制缺失、民营经济活力不强等结构性矛盾。为此,山西近年来开始补短板,努力为转型之路扫清障碍、注入活力。例如,针对创新平台的短板,山西采用真钱投资作为指导。 “十四五”期间,山西省研发投入约50亿元,建成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80多个。太原中心、怀柔实验室山西研究院等国家超级计算中心相继改制或改制,华为矿业军团全球总部的引进更加引人注目。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国家重点创新平台1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73个、省级创新技术中心133个、新型研发机构155个。通常会形成层次分明、门类齐全的创新平台体系。在平台上,更需要打通转型成功的“最后一公里”。以平台驱动的“金川谷”为抓手,山西正全力打造转型高地。f 科技成果。目前,“金川谷·太原”、“金川谷·大同”已一一投入实体运营,“金川谷·晋中”已具备上市条件。其中,“金川谷·太原”正式入组科技型企业154家,签订产品技术合同交易额2.27亿元。通过“免申请、即时接入”模式,累计发放企业创新启动资金2800万元; “金川谷·大同”已正式组建企业19家,实现产业投资1300万元。此外,配套的技术转移体系和中试基地也加快完善。得益于这一制度性提升,“十四五”以来,山西省技术合同转让总量再上新台阶。到2024年,山西省技术合同转让总量将达到新水平。全省面积较2020年翻一番。在科技攻关方面,山西也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例如,“碳海龙”挖掘设备、大型露天智能电铲等“大国重要装备”走在行业前列,充填开采、保水开采等绿色采矿技术得到广泛示范;煤制油气、低碳烯烃合成等煤制油气、低碳烯烃合成等煤炭清洁高效转化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潞安化工煤制油产量突破100万吨,系列煤制合成产品填补国内空白; “金华炉”成功解决了“三高”煤气问题,全国市场占有率达50%以上。同时,新能源存储技术钠离子电池、全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等正走向产业化,氢能技术正在加速转型……为加强对创新所需人才资源的支撑支撑,山西推出了保住“人才绿卡”制度等“三才”计划,为高素质人才提供保住房、人才卡等综合保障,揭示了住房卡、人才、人才、随才、时才等人才的治愈者,以及孩子的教育。同时,在四所高校开展“三改”试点。山西中医药大学、运城大学分别获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加强本土人才培养能力。民营经济活力不足限制创新内生动力这是资源型地区普遍存在的尴尬。长期以来,山西经济也呈现“国有企业主导、煤矿主导”的格局。比如,过去,山西百强企业大多集中在煤炭、焦化、冶金、电力四大传统支柱产业,其主要收入也由国有企业贡献,民营经济往往在产业链中起支撑作用,其活力显然不够。 11月10日,企业代表在太原市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办公大厅咨询。该局通过“一章审批”改革,企业登记仅需3.6小时。本报记者 王觉伟 摄 针对这一事实,山西近年来通过体制改革激活晋商精神,推动晋商跨界转型。民营经济由“配角”转变为“主角”。比如,我们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实施“一章审批”改革,全面实施全国负面清单制度,推出30项优化市场准入务实举措,活跃民间投资,着力破解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此外,还建立了推动民间资本项目的长效机制。例如,2024年分四批推进民间资本项目,计划总投资3037亿元,计划引进民间资本1519亿元;今年分三批推进260个项目,总投资3693亿元,计划吸引民间资本1844亿元。经过持续努力,出现了一系列积极信号。考试用截至今年9月底,全省私营经济主体数量达到396.3万户,比“十三五”末增长43.6%。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上榜企业数量由2020年的7家增加到2025年的9家; 2024年,全省民营经济税收收入比“十三五”末增长25.0%,占全省税收收入的51.5%,支撑起“半壁江山”。更重要的是,民营经济活力增强,对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牵引力显着增强。截至今年9月底,山西省共有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新”类民营企业44.3万家,占全部民营企业的38.2%;数字经济民营企业13.1万家,占比11.3%所有私营企业;高新技术企业80%以上是科技规模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是民营企业,全省民营企业贡献了70%以上的科技创新成果。事实上,作为晋商之乡,山西有着深厚的民营经济基因。通过持续改革充分激活这一基因,相信将为我省转型发展提供更多活水源。 04.山西省资源型地区转型规划。从全球资源型地区转型的框架来看,山西的转型路径具有独特的特点。晋中寿阳县旱作农业示范园利用无人机保护农作物生长。本报记者 王珏伟 摄 首先,与鲁尔区等单一城市或地区的转型不同,与德国、美国休斯敦相比,山西是一个幅员辽阔的省份,全周期的系统变革涉及产业、生态、人民国家、制度等多个维度,注定会变得更加复杂;与一些严重依赖外部产业转移的资源枯竭地区不同,山西坚持内生增长与外部合作并进,即既带动本地产业升级,又通过“飞地经济”、区域合作等吸纳外部资源,在有效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基础上再次推进转型,体现了“责任与发展”的统一。二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大力增强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要知道,世界各地资源型地区的转型路径虽然有相似之处,但并无雷同之处。没有一个统一的模板。美国休斯敦已经从石油开采转向石油和天然气服务、生物医学和航空航天;德国鲁尔区以风电、氢能为主;加拿大卡尔加里成立联合科技协会,吸引高科技企业发展信息技术、新能源等产业……种种案例表明,转型成功的关键在于山西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差异较大,从而导致了“一县一策”的不同转型路径。位于吕梁孝义市的鹏飞集团加快布局氢能。重卡、公交车、共享单车等。本报记者 王觉伟 摄影 寿阳、介休等煤炭主产区依托产业基础,发展智能制造和循环经济,实现“煤城”转型;文化丰富的地区,例如大同、孝义以文化与旅游融合为突破口,将经济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汾阳等农业基础较好的地区,通过“特色种植+农产品加工+文化文化”链条延伸,带动农民增收和产业升级;太原、晋中等城市群主要区域通过“飞地经济”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实现“研发+制造+物流”协同发展……这种布局的多样性不仅避免了同质竞争,而且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各区域的比较优势,最终形成全省转型的强大合力。一定程度上,这种因地制宜、立足全省的转型模式,也为我市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山西方案”。基于射击的全球区域转型。资源型地区转型注定是一场漫长的赛跑,考验战略定力和执行力。从这个角度来看,山西还在路上。但人们会发现,未来,山西不仅拥有“煤炭”名片,还将以智能制造、绿色能源、活力文化旅游、特色产业等不同标签在国民经济版图上占据更重要的位置。也将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贡献越来越多的山西智慧,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谱写更加精彩的篇章。本报记者 郑大卡 摄 上一篇:你是在谈论台湾问题,打开“潘多拉魔盒”吗?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